痛風之名,始於金元名醫李東垣、朱丹溪,但中醫之痛風是廣義的曆節病,貫稱白虎曆節,形容病起猶如白虎撕咬般疼痛難忍,而西醫學之痛風,則係指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的“痛風性關節炎”及其繼發症,所以病名雖同,概念則異。從臨床觀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體豐腴,或有飲酒史,喜進膏粱肥甘之人為多;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節,或潰流脂液。從病因來看,受寒受濕雖是誘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濕濁瘀滯內阻,才是其主要病機,且此濕濁之邪,不受之於外,而生之於內。
因為患者多為形體豐腴之痰濕之體,並有嗜酒、喜啖之好,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升清降濁無權,因之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結節畸形,甚則潰破,滲溢脂膏。或鬱閉化熱,聚而成毒,損及脾腎,初則腰痛、尿血,久則壅塞三焦,而呈“關格”危候,即“痛風性腎炎”而致腎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故我稱之為“濁瘀痹”,似較契合病機。
由於痛風之發生,是濁瘀為患,故應堅守“泄化濁瘀”這一法則,審證加減,濁瘀即可逐漸泄化,而血尿酸亦將隨之下降,從而使分清泌濁之功能恢複,而趨健複。這也說明:痛風雖然也屬於痹證範圍,具有關節疼痛、腫脹等痹證的共同表現,但濁瘀滯留經脈,乃其特點,若不注意及此,以通套治痹方藥籠統施治,則難以見效。
【辨證辨病與靈活用藥】
臨床治療痛風處方用藥:土茯苓、萆解、薏苡仁、威靈仙、澤蘭、澤瀉、秦艽是泄濁解毒之良藥,配以赤芍、地鱉蟲、桃仁、地龍等活血化瘀之,則可促進濕濁泄化,溶解瘀結,推陳致新,增強療效,能明顯改善症狀,降低血尿酸濃度。
益腎蠲痹丸
本丸的組成是: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全當歸、雞血藤、蜂房、蘄蛇(缺時可用烏梢蛇代)、地鱉蟲、僵蠶、蜣螂蟲、炮山甲、全蠍、蜈蚣、廣地龍、甘草等,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8克,每日3次,餐後服用
頑痹病變在骨,骨又為腎所主,而督脈能督司一身之脈,故“益腎壯督”是治本之道,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骨質代謝,對根治本病起著決定性作用。因其病邪深入經隧骨骱,必須選用具有較強的鑽透搜剔之功的藥物,始能奏效,所以在選用藥品時,除植物藥外,又宜側重於蟲類藥物,因為蟲類藥不僅具有搜剔之性,而且均含有動物異體蛋白,對機體的補益調整,有其特殊作用。特別是蛇類還能促進垂體前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與釋放,使血中這種激素的濃度升高,從而達到抗炎、消腫、止痛的療效。
王克瑞 草與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