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新闻

海外华文教育传扬中华文化 2万所华校发展迎机遇

时间:2016/5/28 11:22:22  作者:丛中笑  来源:日本财经周刊  查看:32  评论:0
内容摘要: 据法国《欧洲时报》意大利版报道,“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海外华文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海内外组织及个人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奉献,让华文教育仍在不懈前行。   一直以来,华文教育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
    据法国《欧洲时报》意大利版报道,“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海外华文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海内外组织及个人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奉献,让华文教育仍在不懈前行。
 

  一直以来,华文教育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也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有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在职华文教师数十万人,在校学生数百万人。

  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去年12月7日在北京开幕,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华文教育界代表参会。“华文教育是面向6000多万华侨华人特别是华裔青少年群体,系统开展民族语言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裘援平说,华文教育不仅维系着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及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系,而且辐射到各国主流社会,是覆盖最广、相对正规、长期有效的海外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形式,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裘援平指出,希望到2017年时,通过打造施教体系,基本实现海外华校办学有“规”可依,教师教学有“章”可循,学生学习有“范”可遵;通过打造教材体系,初步完成周边国家、重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分国别教材研发、编写工作,基本建立起“通用型”教材与“本土化”教材相互补充的教材体系;通过打造培训体系,对30000人次的华文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其中通过考核认证者力争达到20000人,争取每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海外现职中青年华文教师和华校优秀高中毕业生等学员达到2000人。

  到2017年,国务院侨办将再建设100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再扶持200所贫困华校和新兴华校,再支持30个华教组织开展工作,再建200个“华星书屋”,外派教师规模由每年800人增加至1200人;初步建立起定位准确、分工合理、协调配合的国内华文教育支撑体系;力争每年参加各类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达到15万人次,网上注册会员达到10万人。

  在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的议题讨论中,“全面提升华文教师素养,破解华文教育发展瓶颈”主题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华文教育一线的代表畅所欲言。由教师到自己开办中文学校的黄淑霞认为优秀的教师是华文教育的基础,“没有好的教师,不仅不利于传播汉语,而且会损伤华侨华人孩子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为提高海外华文教师教学水平,国务院侨办每年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各项活动,对华文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除此之外,完善培训、考核、认证三位一体的华文教育培训机制的工作也在推动中。英国伯明翰文化语言学校校长黄淑霞对此感触颇深,“我第一次回国参加培训要追溯到2000年,通过这样标准化、系统的培训,让我在教学中更游刃有余。”。

  据悉,为提升海外华文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规范海外华文教师培训工作,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文教部于2011年启动了海外华文教师等级证书研制及相应的华文教师职业能力认证的研究工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曾毅平告诉欧洲时报记者,“我们团队研发《海外华文教师职业能力认证》考评机制,就是针对华语教学的特殊性,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有中国文化的背景的学生,与一般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还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评定中定位为主语言的教育,并引进了汉语言文化知识、华语教学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才艺三个评价指标体系。更重要是评价实际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他说:“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世界公民”,曾毅平说,“希望证书的推出能够和海外华文教师的需求相对接,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华文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结束之后给予考核,以此推动华文教育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

  “今年60多岁了,我也没想到又开始挑战自己了”,有着20多年华语教龄的黄淑霞笑着对记者说。几年前,她在英国开办一所专门教授华三代汉语的学校,“非常难,现在可以说还是试验的阶段。我希望这个挑战可以成功,不仅将华语教给华三代,还能通过他们,提高华二代的华文水平”。

  黄淑霞的学校现在有20多个学生,大部分都是华三代,也有父母一方是华人的,年龄集中在5至11岁。在她的课上,孩子们感受更多是“游戏”,而非“学习”。“现阶段我主要培养他们听和读的能力,放低要求,循序渐进”,黄淑霞带着孩子们唱儿歌,坚持和孩子们重复日常用语的对话……虽然看上去要求不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华三代们现在已经可以流利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的部分内容了,唱起“春天在哪里”也是有模有样。“让孩子们喜欢上汉语,这才是一切得以进行的基础”。黄淑霞坦言,要让这些华三代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贴近性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比如以前讲授《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国孩子可以自然地从中理解到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并不强求灌输他们这些文化与观念,通过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对中文、对中国文化了解得越多,自然就会慢慢有自己的理解”,所以黄淑霞教书虽然也是用国侨办和暨南大学的教材,但是都“因地制宜”地做一些改编,“比如一些古诗的背诵,我不要求他们第一次就能理解床前明月光的意境之美,先脑海中有这个画面,随着学的中国字,看到的中文故事越来越多,孩子们反过来会告诉我,我觉得床前明月光写得真美,真简练”,黄淑霞说。除了教华三代,黄淑霞还特意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比如一些简单用语,孩子掌握之后觉得有意思,就会在家和父母练习,这样也能带动华二代们的华文教育”。

  作为上世纪60年代来到英国的留学生,见证华文教育发展的黄淑霞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好汉语。“作为海外侨胞,只有会说汉语,才能延续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与祖(籍)国保持情感上的相亲相近”。



相关评论